投资者之家
投资理财百问百答 - 理智看待人民币理财产品之争
RoseWang - 2005-05-01, 03:22
发表主题: 理智看待人民币理财产品之争
2005年初的人民币理财市场是一片硝烟弥漫,在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用其不断推出的新产品在人民币理财市场上跑马圈地的同时,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也摩拳擦掌,投身其中,如中国银行的“汇聚宝”、工商银行的“稳得利”、建设银行的“利得盈”纷纷亮相,而农业银行也将以“本利丰”试水人民币理财市场。
面对储蓄负利率的现状,储蓄存款在其他投资渠道的影响下分流已成定局,作为储蓄存款最大份额的拥有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怎样通过自有投资产品的运作,保住“体内存款”不致流失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四大国有银行相继推出自己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和股份制银行一争短长。
但是,由于四大国有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投资渠道与股份制银行没有太大差别,也是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高信用级人民币债券(含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其他债券等)。目前,一年期央行票据收益率在3.2%左右,国债、金融债的年收益率在3%左右。而现在市场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可达到的税后最高收益率在2.8%~3.09%之间,银行承诺的预期综合收益率则更高,如民生银行“保得理财”二期3年期产品的预期综合收益率(税前)更是达到了3.737%。两厢权衡之下,再扣除产品发行及相关费用,银行留下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而且,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量近5万亿元,央行票据留存余额9700多亿元。而在原有银行间市场相对平稳的基础上,现在有近千亿元的货币市场基金和四五百亿元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资金加入进来,银行间市场明显盈利空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以收益率为推销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卖点,运营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矛盾只会愈加突出。而作为委托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所宣传的“保本保息”并不被监管部门认可,一旦银行间债券市场收益产生波动,客户的投资也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风险,那么,所谓的“低风险”、“高收益”都会幻化成宣传的泡沫。
面对十多家商业银行即将展开的同质化竞争,单纯强调收益是不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结合才是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优势和发展方向,对此,一些银行的产品已经有所体现,由“客户无权提前中止只可按比例办理质押贷款”到“客户可在固定日期提前解约”,由多数银行最短6个月的产品期限演变为各银行重点推出的3个月期限产品,都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只不过,对于产品的改进很难在各行的人民币理财业务之间拉开距离,毕竟这些改进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所谓的优势并不能长久保持。
今年二月,中行、建行、工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先后投放市场,几乎都在短期内销售一空,虽然这几家银行所销售的额度都比较小,远不如其他7家股份制银行动辄上百亿的“大手笔”,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在起售金额远高于股份制银行、预期收益率不高于甚至低于股份制银行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固有的网点优势和知名度、客户信任度,才是造成国有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热销的主要原因。比较而言,农行与其他行相比,网点优势更明显,知名度、客户信任度也在伯仲之间,相信农行即将推出的“本利丰”产品的销售前景也应该是比较乐观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国有银行少量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在该项产品市场中所占份额有限,对银行吸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但如大规模发行,就会使自己的储蓄分流,反而将提高自己的经营成本,同时,大量资金的注入又会压缩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渠道的盈利空间,走到“价格战”的老路上来。而国有银行又必须涉足这一领域,才能够使银行的产品线、客户构成更加完备,可谓面临两难的选择。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遏制“体内存款”的流失,人民币理财产品明显不能包治百病,但是,一种产品本身可能会带动几种甚至十几种产品的销售,配合着网点、服务、客户、渠道和科技的支持,涉足人民币理财市场,完善人员、网点、制度和技术上的不足,大力发展理财业务,以完整的理财业务体系来应对存款流失的现状,方才是对症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