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找钱: 想清楚了再办
方宏进
最近前央视主持方宏进被拘留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其实案件的起因是经济问题, 主要原因是因为经营不善或不懂管理,导致资金运作上的失误或失败,从而引发经济纠纷,最后别无选择,只能通过司法渠道和方式解决。
其实,绝大多数的企业倒闭、失败或问题都是与资金有关,因为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价值流。因此,如何把握企业的“血脉”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如何选用,利用和管理资金可能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几乎所有企业都需要钱,但是并不是什么钱都可以用。好像药能治病一样,但是如果你吃错了药,它可能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导致或加速病人的死亡。很多企业就是这样倒闭的。这里面有很多学问,9年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我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但是总有人和企业会因此倒霉的,今天在把那篇文章翻出来,希望有人能从中受益。
本文发表于2000年5月16日 星期二 总第1259期的中国经营报,以下是原文部分,原文链接请点击:中国经营报原文
企业找钱:想清楚了再办
本报记者刘景燕
企业如何融到资金、如何使用资金,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方式,如果运作不当,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困难,甚至加速企业的“死亡”。
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方法有多种,如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向银行进行短期或长期贷款、出让股份或寻求风险投资公司的帮助等等。但这时候是不是只要能找到钱,企业就可以拿来用呢?记者在采访美加著名金融财务分析师(CFA)、多伦多股票交易所董事局顾问丁大卫教授时,他断然回答:“当然不能”!
现金流:衡量企业“健康”的重要指标
丁大卫说,每一个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应该设计好企业的金融资本结构,包括短期资本来源和使用、长期资本来源和使用、现金的来源和使用。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现金流的预警分析,即达到某一警戒指标时,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现金流枯竭,从而形成企业运作的良性循环,避免不可应付的局面发生。
短期资金主要来源于货币市场,它包括银行短期、活期、定期(一年以内)存款、商业票据、短期政府债券、短期银行贷款等;长期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又分为产权(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除了上述正规资金市场来源,还有大量资金来自民间的投资,其中包括风险投资。
犹如不同的药治不同的病,不同的资金解决不同的资金问题,企业必须依据金融财务运营规律,根据自身情况具体分析、科学决策使用哪个市场的资金,否则将给企业带来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虽然这早已在国外形成常识,每个公司都自然而然运用此规律行事,但在目前国内却很少有人具有这样的意识。
丁大卫认为,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首要问题就是现金流,因为它是衡量一个公司是否健康发展的动态标准和监视器决定着公司下一步能否正常运转,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倒闭、破产。当初瀛海威的投资方“中兴发”由于缺乏对网络投资的正确理解和预测,意识不到互联网经营的主要是无形资产,好似个“无底洞”;没有进入“资本市场平台”,更没有设计“预警方案”,所以当投入数亿资金后,公司现金流出现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
据丁先生介绍,在国外有人把现金流量表看得比公司的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还重要,每一个管理者对于“现金流”的概念都司空见惯;而在国内他似乎只听到过海尔的张瑞敏在媒体上提到过现金流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没有这种意识。虽然这些企业的资产很大,但资产的变现能力非常差,没有现金流,一旦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就只能坐等倒闭的命运。
企业要学会正确使用资金
企业遇到资金短缺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解决。首先应寻找内部解决方案,如迅速通过正常运营增加现金流量或运用具有变现能力的其他流动资产等解决。如果公司内部不能解决,就要考虑借助外部力量。
现金流出现问题看似短期行为,但也有可能是长期资本结构不合理所致,所以,解决现金流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如果现金流问题是长期资本结构不合理所致,就要在资本市场(包括风险投资)上找答案了。如果企业通过自身资源的整合,在不长的时间内可以实现盈利、维持正常运转时则应该寻找短期资本市场资金,即向银行贷款。风险资金并不适合所有企业,当企业有能力偿付银行短期贷款时就没必要出让股权。这种情况下资金在你的企业里获得的利润远比在银行里获得的回报高,企业向银行贷款后投入公司业务,创造更高利润后还给银行贷款和利息,然后自己还能得到剩余的部分利润。
以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货币市场资金,因为此时还贷能力比较低,一旦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公司就会面临危险境地,正确的选择是进入长期资本市场,即产权或债券市场。而到了企业发展中期,可利用的无形资产如品牌效应等渐多,有了一定的固定资产,向银行申请贷款相对企业发展初期要容易得多,还贷能力也比较有保障。
现在国内有的企业缺乏如上的概念,资金短缺时能找到什么钱就用什么钱,这对于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是很危险的。所以,企业应树立这样的意识: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周围环境决定用哪个市场的资金。
风险投资应青睐高获利企业
回想“阿静餐馆”曾经是北京人所共知的餐饮企业,它的法人虽是北京人刘文勇,却因广东女孩陈静的经营有方而得名。后来虽然因各种原因陈静与其脱离干系,但生意却依然红火,开了数家分店。对于不久前因到期无法偿还银行债务而被查封的事,连曾与其有过瓜葛的陈静本人都认为:为了区区一二百万导致整个“阿静”的断送,实在是太可惜了。丁大卫先生说,“阿静”如果在美国是绝对不可能倒闭的。在美国风险投资并不是只限于高科技企业,其他的传统企业、新兴行业以及快速增长的企业——只要有利可图的企业都是风险投资公司的目标。美国一家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就专门寻找濒临倒闭的公司,不论它的规模大小,只要是有良好的品牌就肯为它投资并让其起死回生。因为这样的企业好比一台机器,现金流出现问题就像一个部件出了毛病,解决了这个环节它就会完好无损,可以继续运转。而“阿静餐馆”曾经是一个品牌非常好,经营也很有特色的餐馆,要想把一个新餐馆做到像
它一样,即使投入很多资金和时间,也不一定能成功。如果当时有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公司投入少量的资金就可能挽救它,而且获利机会非常多,收益可能是比较稳固的。
以目前的情形看,国内是不会有风险投资公司去投资传统企业的。虽然有很多公司已明确表态不再投资纯网络公司,必须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互联网公司才被看好。认识是有了,但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却几乎没有。丁先生认为,国内的风险投资公司普遍“好高骛远”,都把自己定位在IT行业,人为地限制了投资方向,不按市场规律行事,丧失了一些获利机会,与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公司相比显得很幼稚。其实与风险投资公司的名称相反,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不应是“高风险”,而应是“高获利”的机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这种状态,尽快走向成熟恐怕是目前国内风险投资业应该提到议事日程的一件大事。